top of page

[--奧斯卡2015回顧--]


最近終於把「模仿遊戲」和「年少時代」看完了,最後只剩下「進擊的鼓手」了,看網路上說今年奧斯卡的得獎名單讓人意外,個人看完名單卻蠻認同的,畢竟奧斯卡分這麼多獎項,就代表縱然各部電影都風格各有特色至無須比較,但從編排跟氣氛掌控上,還是有各自優缺之分的,畢竟魔法黑森林爛至如此 (一把火還是燒到現在),評審們也不會因此就沒看到梅姨的表現 (其實我也覺得梅姨在此片表現也還好)。 回顧今年奧斯卡的熱門電影,其中幾部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都有其相似性,從原創個人電影、改變傳記到類紀錄片的成長紀錄,某方面來說,都與是很著重於個人描繪的電影類型。 [鳥人]

今年最佳影片、導演、原創劇本、攝影,也是我今年最愛的電影,他很具特色,有人批評他脫穎而出是因為反英雄商業電影充斥而得獎的政治正確,我卻不認同,他是獨特而自我的一部電影,具有商業片的明快節奏以及深度片的價值探討,而且非常用心地去經營每個配角,有矛盾內心對抗的過氣演員、只有在舞台上才有真實的情感的演員、懷著星夢的女演員、自視孤獨於人生的女孩、精神分裂出的鳥人性格...等等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,尤其是艾德華諾頓所飾演的角色,極度用演技武裝自己的浪子,實質在舞台上才找得到自我,所以在舞台上勃起時,竟然要求女演員在臺上真來,這種荒謬過頭,反而讓他們的人性更為真實,相對於模仿或萬物是要突出男女主角的編排,雖然這部片取其中一個角色名為鳥人,但用各種極端偏執的主配角去突出一種觀點,搭配流暢的一鏡到底技巧,似乎更勝一籌,而且當每個人都是瘋狂時,任何的爆點與橋段,完全不會違和的,很融洽的不斷把劇情推往高潮。 從第一幕漂浮在半空中開始,就是一段虛幻的旅程。 我們稱讚過美麗境界、藥命俱樂部,就如稱讚今年的模仿跟萬物,因為這些歷史人物的豐富,本身就是一種品質保證,每個時代都有這類的傳記型佳片,但相較起來,鳥人只能在這個時代存在,這個深入個人價值觀與反諷商業片充斥的後文明時代,就是唯一的存在。 . (P.S. 我還是覺得主角最後死了: (1) 他中場休息時躺化妝鏡前,被花束包圍,儼然是告別式的場景。 (2) 有誰記得最後記者追著艾瑪史東時,用詞是commit suicide還是attempt 啊? ) . [模仿遊戲]

最佳改編劇本,在傳記形電影中,最需要擔心的就是如何貼近正史,又同時加入適合的橋段,而模仿遊戲在這方面做得恰到好處,不管是圖靈的天才性格、與Christopher 學生時期的曖昧,還是超級電腦的發明,雖然都不在歷史上出現,但對於圖靈的性格、性向,卻又不衝突,而且更飽滿的展現出來,把圖靈與妻子、愛人跟同事之間各種糾結的情誼,透過改編濃縮過後的橋段,紮紮實實的不斷在現在(解碼)、未來(警探)與過去(學生)三個時空,回顧堆疊起來,在短短兩小時內,原本看似不盡人情的個性,卻因為周遭事情的豐富,也展現了他個性原本內斂的多面向,而且巧妙的採用歐美不常用的隱晦對話(圖靈跟警探、校長),讓人不禁猜想Christopher是否真的病死 ? 圖靈執著於Christopher 2.0 的再造,是否是要呼應出他對Christopher情感的投射,想要追求的人工智慧 ? 結尾更是收在一種望著機器的孤獨滄桑中,更呼應了他成就與結果的不成正比,帶給人的不是一種濫情至哭泣的哀傷,而是一種悶在胸口的無奈。 . (P.S.: 班尼迪克蛋小黃瓜演的表情非常細膩,唯一令人納悶的一點就是,為何看似天才性格、不擅言詞的他,在學生時期或是旁白朗讀時卻情感細膩、文筆甚好,似乎無法堅守一種性格貫穿整齣電影) . [愛的萬物論]

最佳男主角,我不是特別喜歡這部片,當然是部好片,而且男女主角演的很好,霍金這個角色的還原度來說,更是無可挑剔,Eddie Redmayne 的演技已經突破情感,進而詮釋至生理上的漸進變化,這應該是奧斯卡男主角演技上的另一種突破,繼去年馬修麥康納的瘋狂減重,演員們的壓力跟門檻也越來越高了,除了男主角的演技,女主角也豪不遜色,從愛的無怨無悔到身心俱疲,從外遇的罪惡感,到因為這些罪惡感而五味雜陳的救回霍金,回到他身邊。 如果劇本可以更有編排性,絕對可以更為出色,但這部片太重視物理學、宗教學與感情觀的定義了,只能說原文片名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,給了這部電影無形的壓力,所以在討論愛情、家庭時,時不時要跟量子力學、宗教觀做連結跟呼應,顯得有點刻意(當然還是有其科學基礎,不像露西鬼話連篇),霍金與妻子帶著我們,在他們婚姻年華間流轉,似乎在尋找某種普世真理,科學抑或神學,但到片尾收的太快,似乎找不著、也不在乎了,因此在某些地方顯得有點牽強,有種「恩...」像要讓我思考什麼,但摸了摸下巴思考一番,也不是很確定的感覺。 . (P.S. 個人很不喜歡最後霍金演講→辣妹掉筆→慢動作那邊,整個意義不明,還是有人看懂要跟我解釋一下的 = =。) (P.P.S. 年少時代看完了,一開始看蠻有味道,我們不斷在跟過去道別,連回頭都時間都沒有的道別,最後幾句話總結性頗強,有時候不是我們抓住時間,而是時間抓住我們,透過人生大小事件,我們可能不再懷念,但這些歲月卻無法單獨抽離的造就我們。 但電影的節奏太長,越看越被流水似的鋪陳洗的有點無味,得知導演是愛在三部曲的導演,就憶起吾母曾經語重心長的說,這些片不適合你看,如今很不甘心的被驗證了,請問有人可以跟我這個人生歷練不夠的屁孩,解釋這齣的精華在哪嗎?

Comments


Recent Posts
bottom of page